
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·辛格最近通过媒体对外透露了两件大事:一是印度计划在明年开始生产一款标注为“国产化”的先进战斗机发动机,表明印度在追求国防自给自足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;二是关于先进中型战斗机(AMCA),他称该项目的设计阶段已经完成,研发进展顺利,政府会持续提供支持和资金,信心是有的,目标是在十年内把这款定位为5.5代的隐身中型战斗机投入使用。消息一出江西炒股配资平台,自然引来了很多关注,听上去很“劲爆”。
先讲第一条:国产大推力喷气发动机的量产计划。按我所知,印度至今只开发过两款可供战斗机使用的国产喷气发动机:一款是1965年为HJT-16用的HJE-2500涡喷,但因性能不够没能量产;另一款就是名声较大的“卡弗里”(Kaveri / GTX-35VS)涡扇发动机。这枚卡弗里曾被规划为“光辉”战斗机的主动力,目标与法国的M88-3等同级别。可惜这项耗时近40年、投入约300亿卢比的工程,至今仍未达到预期——推力不足、材料与工艺没突破——最后还被迫降级为无人机发动机来用。
展开剩余74%除了这两款,印度似乎没有其他公开的国产大推力发动机在研,那他们怎么可能在2026年就开始“自家”生产?我去查了印度媒体的报道,结论其实有点出人意料:印度口中的“国产”主要是指发动机在国内制造,而并非完全自主研发出核心技术。报道说,经过多年谈判,新德里和巴黎已经接近达成协议:由印度国防研究和发展组织下属的燃气轮机研究院、以及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牵头,借助法国赛峰(Safran)飞机发动机公司的技术支持,联合设计和制造一台推力在120到140千牛之间的发动机,计划用于AMCA和双引擎舰载机(TEDBF)。印方宣称双方会共同设计、研发、测试并生产,并实现“100%技术转让”,而发动机最终将在印度本土制造、由印度人生产。
与此同时,印度也与美国通用电气(GE)签订合同,斥资约10亿美元采购113台F404-GE-IN20发动机,用于此前空军订购的97架“光辉”Mk 1A战机。合同中要求GE向印度转让至少80%的技术。与GE的合作在印度国内并非没有争议——此前GE在交付时曾被指延迟,印方还对其开过罚单,因此印度在与赛峰的合作上显得格外期待,媒体把这次合作视作将印度带入掌握大推力发动机技术行列的机会。
国防部长也对公众强调,印度在向外采购发动机时不会损害自身利益,他们会明确告诉外国厂商:要在印度生产,并把技术全部转给我们。这就是印度“国产”发动机的定义——只要发动机能在印度境内制造,就能被称作“国产化”。
这个做法乍一看聪明:既能借助成熟企业的技术,又能在本土搭建生产线,短时间内解决产能和交付问题。但需要提醒的是,技术转让能否真正转化为消化吸收、并最终自主制造,是另一回事。历史上有过类似例子并不乐观。比如2003年,印度斯坦航空曾与赛峰合作开发名为“Shakti”的直升机发动机,最后却只有不到50%的零部件在印度制造,技术转让也未完全到位。再比如与俄罗斯合作引进苏-30MKI时,俄方当年承诺的国产化率接近60%,但几十年后印度能够真正制造的零部件比例也只有大约13%。
问题的核心不是外企不愿意转技术,而是技术吸收与再造难度大:把技术图纸和设备交给印度厂商后,往往因为工艺、材料或质量控制等环节消化不了,结果即使完成了生产也达不到应有的性能标准,长期下去不仅产品受损、名声受损,最终实际收益也有限。
再说第二条:十年内让AMCA服役的规划。先问个有趣的问题:AMCA一开始不不是定位第五代吗?怎么现在升了半代到所谓的“5.5代”?关于时间表,其实并不完全出乎意料——早在去年的航展上,印度航空发展局就公布过一份较为乐观的进度安排,大致为:2027年左右出原型机、2028年首飞、2032年获取认证、2035年量产并服役。当然,那是一份理想化的计划,按照印度过去类似项目的“惯例”,真实进度往往会在计划基础上延后好几年——有评论认为按惯例再拖五年也不奇怪,才可能是真正投入使用的时间。
回看AMCA项目自身,从立项到去年对外展出的全尺寸工程样机,前中期已经耗费了大约14年时间。如果再加上后续的试飞、改进、认证和量产阶段,整个研发周期很可能会像“光辉”一样,需要几十年时间来打磨——合计起来接近三十年,才算是真正成熟服役的过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